一、游泳池水质检测方法
(一)理化指标检测
余氯检测
使用余氯检测试剂盒或便携式检测仪,通过显色反应或电极法测量游离性余氯浓度,标准值为0.3~1.0 mg/L(泳池)和5~10 mg/L(浸脚池)。
操作步骤:采集水样→加入试剂→比色/仪器读数→比对标准值。
pH值检测
采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,标准范围为7.0~7.8。
操作步骤(试纸法):水样滴于试纸→比色卡对照;pH计需先校准再测量。
浑浊度检测
使用便携式浑浊度仪,标准值≤1 NTU。
操作步骤:仪器校准→水样测量→读取数值。
尿素检测
通过分光光度法或试剂盒检测,标准值≤3.5 mg/L。
微生物检测
菌落总数(≤200 CFU/mL)和大肠菌群(不得检出)需实验室培养法检测。
(二)感官辅助判断
观察法:
水底泳道线清晰可见,水面无漂浮物。
浑浊水可能含杂质或微生物,需进一步检测。
触感与气味:
水质“软滑”为佳,若触感涩硬或有刺鼻氯味,可能余氯超标。
泡沫搅动后10~15秒内消散表明水质正常。
二、游泳池水处理注意事项
(一)消毒管理
余氯控制:
每日监测余氯浓度,避免过低(杀菌不足)或过高(刺激皮肤)。
浸脚池需单独投加高浓度氯(5~10 mg/L)。
消毒剂选择:
含氰尿酸类消毒剂需控制浓度(≤50 mg/L),以防抑制氯活性。
臭氧消毒需监测空气和水中的臭氧残留量(分别≤0.2 mg/m³和0.05 mg/m³)。
(二)循环过滤系统维护
设备运行:
确保循环泵和过滤器24小时运行,池水每4小时循环一次。
定期清理过滤砂缸、毛发收集器等部件,防止堵塞。
水质平衡:
保持氧化还原电位(ORP)≥650 mV,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。
监测电导率(500~1500 μS/cm),避免盐分或杂质累积。
(三)补充新水与清洁管理
每日补水量:
按泳客量补充新水(人均面积≥2.5 m²),稀释尿素和污染物。
浸脚池每4小时更换一次新水。
泳客卫生管理:
强制淋浴后再入池,减少汗液、皮屑等污染。
设置醒目标语,禁止泳客在池内排尿或吐痰。
(四)环境与设备协同优化
水温控制:
维持水温23~30℃,高温易滋生细菌,低温影响舒适性。
智能监测系统:
采用物联网实时监测余氯、pH等关键指标,异常时自动报警并公示数据。
三、检测与处理的意义
通过科学检测和规范处理,可达成以下目标:
保障健康:降低红眼病、皮肤病等传染风险。
延长设施寿命:避免管道腐蚀(pH过低)或结垢(pH过高)。
提升体验:清澈水质和适宜水温增强游泳舒适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