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体污染源检测方法
水体污染源的检测需结合污染类型和场景选择技术手段,核心方法包括:
1. 理化分析法
方法:通过重量法、容量法、光度法等测量水体的物理化学指标,如pH值、溶解氧、总磷、总氮等。
适用场景:工业废水成分分析(如重金属检测)、饮用水卫生标准验证(如余氯含量)。
2. 生化分析法
方法:检测微生物数量、有机物含量(如BOD、COD)等,评估水体生物活性及污染程度。
适用场景: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效果监测、水源地病原体风险评估。
3. 在线监测系统
方法:部署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浊度、氨氮、重金属等参数,结合4G/5G/NB-IoT技术传输数据并预警。
适用场景:农村分散水源(地下水、河流)的长期连续监测,工业排污口实时监管。
4. 遥感监测技术
方法:利用卫星或无人机获取水体光谱信息,分析富营养化程度、油污扩散范围等。
适用场景:大范围水域(湖泊、海洋)污染趋势评估。
需开展水体污染源检测的主要行业
1. 饮用水供应与处理行业
检测内容:出厂水、管网水的浑浊度、余氯、总大肠菌群等卫生指标,确保符合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。
典型企业:自来水公司、瓶装水生产企业。
2. 工业废水处理与排放行业
检测内容:化学需氧量(COD)、氨氮、总磷、总氮、重金属(铅、汞)等,防止有毒污染物违规排放。
典型企业:化工、制药、电镀、采矿企业。
3. 农业与食品行业
检测内容:农田灌溉水的农药残留、总氮/磷,水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、亚硝酸盐等。
典型场景:农业面源污染控制、养殖水体生态健康监测。
4. 环保与公共服务机构
检测内容:地表水、地下水的总磷、总氮等指标,评估污染治理效果。
典型机构:环保监测部门、市政污水处理厂。
检测标准与法规要求
国内标准:如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06)要求检测36项常规指标8,工业废水需符合《水污染防治法》排放限值。
国际规范:出口企业需满足欧盟REACH、美国FDA等对多环芳烃、微塑料等污染物的检测要求。
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检测技术及行业规范,可精准识别污染源并推动有效治理